癌症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多数癌前疾病发展成癌症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只要定期检查,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避免癌前疾病的进展。
癌前病变,顾名思义就是癌症发生前的一些病理状态。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长时间、渐进的过程,其过程可分为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转移癌四个阶段。
体内一个正常细胞从增生开始到完全癌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当你发现这个细胞出现异常增生时,它就有了癌变的可能性,如果再继续发展就有可能发展为癌,这个过程叫癌前病变。
简单来说,出现癌前病变,就有癌变的可能,但不是癌症,也不是一定发展成癌症。
癌前病变是多因素造成的,如慢性炎症、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癌症都会经历癌前病变,但它们中的大部分可能会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有的甚至会逆转到正常状态,最终有极小一部分演变成癌症。
因此,对于癌前病变,我们要有正确的认知:
1.癌前病变并不是癌!只是一个病理学名词,不是一种病名;
2.癌前病变大多数不会演变成癌!仅仅是其中少部分可能演变成癌症;
3.许多癌前病变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对症治疗等,可以达到维持现状、甚至能够逆转。即使出现了进展,通过及时的复查,也能在癌变前进行手术根治。
4.癌前病变是预防癌症的关键节点,此时还处于一种可双向变化的环节。就是说,既有可能变好,也有可能变坏。
在这个阶段发现它,处理它,就可以阻断继续进展成癌。如果没有发现它,或者没有及时处理它、监测它,就有可能悄悄癌变。
1.胃癌的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和残胃。
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几率较高,据文献报告,10%~2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会发生癌变。特别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更容易发生癌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炎症等。
简单说,就是因为多种原因,胃粘膜变薄、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减少了,并不是整个胃萎缩变小了。在55岁人群中非常普遍,检出率大于50%。所以对于中老年人萎缩,不必太担心,有些医生甚至称之为退行性疾病,就是人老了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这种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但不是癌前病变,真正的癌前病变是发生不典型增生之后。
萎缩性胃炎在发生肠化前根除掉幽门螺杆菌,对症治疗,改善生活习惯,往往能够逆转,几乎能完全阻断其进展为肠型胃癌。
②胃息肉: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较高,大约为20%,特别是>2cm的腺瘤,更容易发生癌变。
③胃溃疡:一般胃溃疡发生癌变的几率是1%~6%,对于年龄较大的慢性胃溃疡患者,若不治疗,溃疡边缘会逐渐发生癌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慢性胃溃疡其实就是溃疡型胃癌,治疗后需要复查。
大多数的胃溃疡是良性疾病,经过规范治疗4-8周即可痊愈,但即使是良性的胃溃疡,如果不规范治疗,导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在反反复复的修复、损伤过程中,会出现不典型增生,就是“癌前病变”。
需要注意的是,溃疡型胃癌,和胃溃疡的内镜特征很难区别,但其实并不是溃疡,而是一开始就是癌,只是长得有点像胃溃疡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溃疡与癌同时存在,如果不加以鉴别,很容易误诊。
所以,胃溃疡必须要取检化验,以明确性质,才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不会放过胃癌。
④残胃:做过胃大部切除手术治疗后,长期存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炎症刺激容易引起癌变。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癌前病变需要注意,就是不典型增生。
胃上皮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
研究表明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分为轻、中、重3类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类。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被称为原位癌,需要手术处理。它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胃镜随访研究发现:轻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为2.53%,中度为4%-8%,重度为10%-83%。按2级分级系统,低级别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为9%,高级别为74%。
轻中度的异型增生要积极对症治疗和祛除病因,并定期复查;重度的建议立即镜下或手术干预。
异型增生被视为肠型胃癌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胃癌前病变演变至胃癌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如能对其进行积极的随访监测,并进行有效干预,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将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食管癌的癌前疾病: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食管黏膜白斑、食管息肉。
①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内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多数食管癌病例常伴有食管炎,所以反流性食管炎容易发展为食管癌。
②巴雷特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目前,认为巴雷特食管是发生食管腺癌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巴雷特食管的腺癌发生率为 5%~20%,是一般人群的30倍。
③食管黏膜白斑:食管黏膜发生角化过度,即出现白色斑块状变化,称为食管黏膜白斑。病理上可发生角化不良和不典型增生改变,属癌前病变,有报道其恶变率达 5%。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主要是局部刺激(如吸烟、饮酒和刺激性食物等)和某种营养物质缺乏引起,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后期白斑对于热和刺激性食物特别敏感。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但应祛除病因,包括戒除烟、酒、酸、辣等嗜好。大多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
但要定期复查胃镜,发现白斑迅速扩大、表面粗糙、增厚、皲裂、破溃、硬结时,可出现胸骨后疼痛,应取活检排除癌变。
病变扩大者,尤其发生异型增生者,可在内镜下行局部切除或电灼治疗。
④食管息肉:食管息肉在食管良性肿瘤中居第 2 位,其发生率仅次于食管平滑肌瘤。食管息肉生长缓慢,由于食物长期刺激很容易发生恶变。
3.大肠癌的癌前疾病:肠息肉、炎性肠病。
①肠息肉:是指大肠腔内粘膜表面隆起,导致局部增生的一类病变。其中,增生性肠息肉、腺瘤性肠息肉跟肠癌关系密切。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疾病,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癌变的机会较高。据悉,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一般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
肿瘤性的息肉就是”腺瘤性息肉”,包括三类:
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10年癌变率约1%-5%。
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10年癌变率达30-70%。
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癌变率达23%。
一般来说,直径较大的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大。
②炎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世界公认的疑难病症。由于病程长,易发作且病情复杂,治愈率低,癌变率较正常人群高。一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愈长大肠癌发生率愈高。
一般而言,溃疡性结肠炎会不断加重且不会自行好转。虽然不能治愈,可以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
如果不加控制,反复爆发,肠粘膜受损,在重复修复过程中难免出错,出现异型增生,此时就算是癌前病变了。因此其只是患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只要积极治疗,还是能防控的,算不上癌前病变。
4.肝癌的癌前疾病:肝炎、肝硬化。
中国肝癌发生的三部曲就是:肝炎→肝硬化→肝癌。
如果有乙型肝炎或者丙型肝炎病史伴肝硬化基础,则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
如果存在以上癌前疾病,应该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治疗,比如发现任何部位的息肉都应该及时切除以绝后患。
对于无法彻底治愈的癌前疾病,比如萎缩性胃炎、肝硬化等疾病定期复查是预防癌变最好的方法。
定期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在癌变的早期及时发现,以便早期治疗,大多数的早期癌症治疗效果良好,而晚期癌症治疗效果非常差。
24小时咨询热线:
021-69918702
坐诊专家Disease area
患者服务Patient service
就医指南Medical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