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热线:021-69918702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5种炎症最怕“拖”!长期不愈易得癌,都是常见病,但很多人忽视了
作者:上海嘉华医院时间:2023-12-19在线咨询
分享到:
导语
introduction
几乎每个人都被“发炎”折磨过,不少人认为这只是“小毛病”,吃点药或者扛一下,过段时间就会好。 但是,在医生眼里,并不是所有炎症都那么“温和”,毕竟,有些炎症会致癌!
几乎每个人都被“发炎”折磨过,不少人认为这只是“小毛病”,吃点药或者扛一下,过段时间就会好。
但是,在医生眼里,并不是所有炎症都那么“温和”,毕竟,有些炎症会致癌!
 
5种炎症是癌的“引路人”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曾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世界上1/6的癌症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这些感染,多数就是我们俗称的“发炎”。尤其是以下5种炎症,如不加以干预,“生癌”的可能性更大!
 
1.肝炎
肝癌的致病因素相对明确,慢性病毒性肝炎就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有78%的原发性肝癌是由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炎病毒在肝内持续复制,会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可能变成肝癌。
 
因此,慢性肝炎患者,应该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2.胃炎
慢性胃炎的“元凶”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危险性较非感染者高6倍!要知道,幽门螺杆菌往往会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这些溃疡会造成胃黏膜反复的炎症,引起后续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病变,会导致胃癌的发生。
 
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建议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避免腌渍食物和霉变食物的摄入,积极防控幽门螺杆菌感染。
 
3.肠炎
大部分肠炎不会癌变,不过有种肠炎需要我们特别注意,那就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研究发现,患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普通人的4~8倍。它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细菌、病毒触发的肠道免疫过度活跃,以及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生活节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它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人忽视。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同时注意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摄入,有益肠道健康。
 
4.宫颈炎
宫颈炎,大多数是因为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子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的感染。不是所有宫颈炎都会癌变,但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感染引起的宫颈炎症,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发展为宫颈癌。其中,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是指 HPV16 和 HPV18。
 
5.胰腺炎
胰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较为凶险,慢性胰腺炎相对温和。但是,在控制不好的情况下,慢性胰腺炎也很危险!研究显示,80%的胰腺癌患者都有胰腺炎的病史。一般来说,急性胰腺炎如果反复出现,不好好治疗,就很容易发展成慢性胰腺炎。
 
如何远离炎症
 
1.住得干净点
生活中处处暗藏能够引发炎症的因子:
 
▶ 高温、低温、紫外线和放射线等物理因子;
 
▶ 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 强酸、强碱和甲醛等化学因子;
 
▶ 不当使用药物和其他生物制剂。
 
平时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在户外尽量远离环境污染处,家中要勤打扫,保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少用杀虫剂、染发剂等可能含有害物质的产品。
 
2.吃得注意点
不同的食物对机体炎症的影响不同,因此有“抗炎饮食”和“促炎饮食”之分。总体而言,红肉、过度加工食品、高糖、高油食物容易导致身体发生更多的炎症。
 
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富含ω-3型脂肪酸的食物(三文鱼、菜籽油、坚果、杏仁)、香辛料(姜黄、生姜、肉桂、肉蔻及大蒜)等,多属于抗炎食物。
 
3.起居规律点
坚持运动,保证每周有15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健走、骑行等。学会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每天睡够7~8小时,积极调节情绪。当出现难以调节的负面情绪时,应求助心理医生。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疾病的知识,请拨打免费健康热线:021-69918702或在线咨询权威专家QQ:4826590。您会得到满意的治疗指导,在线预约就诊送优惠。您的健康,我们的责任,健康体魄,幸福生活!

在线咨询预约挂号

上一篇:长了倒刺到底是“缺”哪种维生素?有答案了!秋冬季节这样预防
下一篇:这个秋季劝你一定要“吃”一次菊花,理由太充分了!

24小时咨询热线:
021-69918702

坐诊专家Disease area

患者服务Patient service

就医指南Medical guide

 
医院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450号
公交线路:
可乘坐公交2路,或乘嘉牛线、嘉朱线、嘉安线、嘉钱线等至西门站下即可。
医院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450号
声  明:
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沪ICP备11020357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