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疱疹(pompholyx)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一种对称发生在手掌、脚底和手指、脚趾侧缘的水疱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皮肤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患者常有手足出汗多、脱皮,伴不同程度的灼热及瘙痒。通常每年春夏或夏秋换季时定期反复发作。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过去认为是由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内而引起,但近年发现与汗腺无关。现在多认为汗疱症是一种湿疹样反应,精神因素、局部感染、过敏或刺激及神经功能失调等都可能与本病相关。
基本病因
1.皮肤过敏
如对镍、钴或香脂等引起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可以引起类似损害。也可能与过敏性疾病如花粉热有关。
2.局部感染
约 10% 的汗疱症是癣菌疹的表现之一,尤其手部的汗疱症多是由于足癣的存在而致病。
3.过敏或其他刺激
静脉丙种球蛋白有引起本病的报道。
加重或诱发因素
1.精神压力大,焦虑不安或情绪紧张。
2.家族史,父母患有汗疱症,其子女患病风险增加。
3.季节变化,可诱发或加重汗疱症。
4.温暖潮湿的天气,可使手脚多汗、潮湿,从而易于发病。
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其患病风险高于正常人。
6.过敏体质,或伴有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发病风险较高。
症状
本病主要表现为手掌、脚底,及手指、脚趾两侧出现分散或多发的水疱,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烧灼感,部分患者可因抓挠而继发感染。
典型症状为皮肤深处的半球形、米粒大小的小水疱,略高出皮肤,周围没有红晕。水疱内含有清澈或浑浊的浆液。水疱可融合形成大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可自然吸收,干涸后脱皮,露出红色、薄嫩的新生皮肤。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刺痛或烧灼感。部分患者伴手足多汗。一般在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重,入冬自愈。常每年反复定期发作。
治疗
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
(1)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适用于病情严重者,短期口服。
(2)镇定剂:适用于情绪紧张者。
(3)抗组胺药:如奥洛他定或阿伐斯汀,可以帮助缓解瘙痒。
(4)其他:手足多汗者可口服溴本辛或溴丙胺太林。
2.外用药
局部药物治疗以干燥、抗炎、止痒为原则。
(1)激素类霜剂或软膏:在开始脱皮时使用。上药后用保鲜膜包裹可以增加药物的吸收,也可以湿敷以提高药物疗效。
(2)非激素类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克莫司软膏,可以缓解皮肤肿胀和刺激症状,减少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使用。但是这类药物有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
(3)其他:早期的水疱损害可使用1%酚炉甘石洗剂,具有干燥止痒作用;局部反复脱屑、干燥疼痛者可用10%尿素霜、2%~5%水杨酸软膏;手足多汗的患者,可用25%三氯化铝、1:5000高锰酸钾溶液外洗。
3.药物注射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可减少患者手脚多汗的症状,但是有诱发水疱发生的可能。
中医中药
运用中药临方配制的粉剂、水粉剂、膏剂外擦,可起到收敛祛湿止痒功效;中药外泡可清热祛湿收敛止痒;配合内服中药调理。
其他
1.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大的水疱,医生可能会对其切开引流,排出里面的液体。注意一定不要自行操作,以免感染使病情恶化。
2.物理治疗:如果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一种特殊的光疗法,将紫外线与药物结合,促进皮损愈合。
预防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所以暂时无法进行根本有效的预防。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减少与致敏金属的接触等来减小发生率。
1.避免情绪波动和思虑过度,进行自我调节,缓解压力。
2.避免接触过敏原。如避免接触钴、镍、花粉等。
3.接触刺激性物品要戴手套。
4.注意手卫生,出汗时及时擦干。
5.穿宽松、透气的鞋子,避免足部出汗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