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经常在掏耳朵,甚至是不自觉地想掏耳朵……把细长的挖耳勺或者棉签,伸进耳朵里,每一次触碰都是引来一阵酥麻。如果经过一阵摸索,能从里面挖出来一大块耳屎,那种由内而外的成就感,想必大家都有过~
为什么掏耳朵会有爽意?
我们的耳道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掏耳朵可以刺激耳道末端的神经,从而促进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从而产生这种让人着迷的“爽”感。
而且,在掏耳朵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又称为“颅内高潮”。它是一种通过触觉或听觉等感官刺激,在你的颅内、头皮等部位产生的独特刺激感,令人感到愉悦,甚至欲罢不能。
这时候有人要说了,我真不是想掏耳朵,而是不掏的时候耳朵痒得难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耳朵不掏就痒是什么原因?
耳神经非常敏感,因此,一些没来由的耳朵痒,通常只是轻微的神经反应而已。但也不排除有以下4个“特殊情况”,由炎症和湿疹导致耳朵发痒。
1.耳道炎
耳道炎多是因为掏耳朵时损伤了外耳道皮肤,没有及时处理,导致炎症发生。也可能是因为游泳造成的外耳道进水,洗漱不慎将水流入外耳道所导致,主要表现为耳道发痒。
2.中耳炎
中耳炎会引起短暂性听力下降、一侧耳鸣以及阵发的瘙痒、刺痛症状,该症状是由于耳朵出现感染所致。
3.咽喉炎
咽喉炎会导致咽鼓管内的分泌物增加、堵塞,继而导致内耳压力上升,容易引起耳道瘙痒症状出现。
4.外耳道湿疹
这种疾病的病因不明,有可能是因为过敏或者是精神状态差导致的耳部炎症。外耳湿疹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瘙痒、多形性皮疹,易反复发作。发作时两耳内难以忍受的奇痒,常常让人坐立不安。
所以,耳朵发痒时不建议自己掏,应尽早去正规医院查明发痒原因。
经常掏耳朵有什么风险?
1.引起耳屎分泌异常,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经常挖耳朵,可能会引起耳屎分泌异常,导致耳屎越来越多,而新分泌的耵聍会由原本的片状变成碎屑状,从而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2.耳屎越推越深,引发耳垢栓塞
我国耳鼻咽喉学会指出,用棉签掏耳朵,反而可能让耳朵里的耳垢越推越深,长期累积可能会形成耳垢栓塞。一旦耳栓形成,就会出现耳痛、耳胀、眩晕、听力下降等问题,也可能引发炎症。
3.损伤鼓膜,引起中耳炎或者耳聋
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有0.1毫米,工具深入耳道后稍用力不当,就容易伤及鼓膜,导致穿孔。此时,一旦遇上耳朵进水或感冒,就容易引起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听力下降、眩晕、面瘫、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这些并发症很多都是致命的。如果急性中耳炎久不愈合,变成了慢性中耳炎,容易导致中耳结构逐渐被炎症破坏,造成永久的听力损失和耳鸣,甚至全聋。因此,一旦出现了持续性的耳痛、耳鸣、耳闷、听力下降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耳屎并非一无是处,不用经常掏
其实耳屎并非“屎”,它在医学上又叫做“耵聍”,主要由脱落的皮肤细胞、汗毛以及耵聍腺分泌物等组成。
适当的耳屎,有4个好处
1. 耳屎不仅能阻挡外界的灰尘颗粒,也能防止昆虫等进入耳朵,有着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
2. 耳屎还能缓冲声波对鼓膜的冲击,保护那些一直戴耳机的人。
3. 含有油脂的耳屎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湿度,让耳道深处的鼓膜不会干燥。
4. 耳屎内含溶菌酶、免疫球蛋白、脂肪酸等,能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从而具有轻度杀菌、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
耳屎不用掏,能自行排出
大部分人的耳屎都能够自行排出,比如我们在说话、吃饭、打哈欠的时候,耳屎会随着下颌的运动,借助耳道里面的汗毛进行推动, 悄悄地从耳道里面排出来。因此,不需要你经常去掏耳朵。
正确掏耳朵的注意事项
掏耳朵前先洗净双手,以免将细菌等带入耳朵。将医用消毒棉签浸透温开水后稍稍挤干,放进外耳道内,并且朝一个方向轻轻旋转,即可将耳屎带出。最好不要使用挖耳勺等工具,以免损伤耳道或鼓膜。
不要频繁挖耳,一般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此外,在外掏耳朵时务必保证用具消毒卫生,而在家用掏耳棒等工具时,也要做好专人专用、清洁到位,以免出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