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又叫耵聍,是一种淡黄色的分泌物。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它可以保护外耳道皮肤、黏附外物,阻挡异物入侵、保护听力等。耳屎一般不需要掏,它会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自行排出。
一般来说,耳屎可分为以下几种:
1.油耳屎:主要因为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可以分泌出棕黄色的、油性的粘稠性物质。
2.干耳屎:干耳屎颜色相对较淡,含水量较少,比较干爽,主要在耳内以疏散的片状或者块状出现。
3.铁耳屎:质地坚硬类似豆豉,多是因为长时间积聚而成,一般不会有不适症状的出现,当耳道进水时,水浸泡耵聍发胀,会出现耳朵胀痛的情况。
当耳屎过多,可能是与以下病症相关:
1.中耳炎
如患有中耳炎,会使耳朵内的皮肤敏感,从而导致皮肤分泌大量的粘液,进而出现耳朵分泌物增多的现象。
2.外耳道皮肤慢性充血
外耳道皮肤慢性充血会使耳屎变多,有时还会引起耳鸣。
3.耵聍栓塞
长期耳屎多、结块、变硬会导致耳朵堵塞,易产生炎症。另外,还可能会伴有耳闷、眩晕、耳鸣的症状出现。
耳屎如果发臭,可能是有以下病症:
1.感染
若耳朵里耳屎较多,在洗澡或洗头时,耳朵不慎进水,长期潮湿的环境,容易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导致发臭。
2.中耳炎
中耳炎可能会导致炎性物质渗出,常表现为白色如豆腐渣的分泌物,且伴有臭味。
3.外耳肿瘤
如耵聍腺癌,因其肿瘤生长速度快,导致坏死物流出,出现臭味,如有发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油耳”人群应该注意什么?
1.饮食清淡
常吃油腻食物可能导致油脂分泌旺盛,所以“油耳”人群应注意饮食,避免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多清淡饮食;
2.定期清理
用棉签蘸取适量酒精轻轻擦拭外耳道,注意不可过深,避免损伤耳膜;
3.少挖耳朵
不论是用耳勺挖还是棉签,频繁使用都有可能弄伤耳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