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肠道问题,但是很多人自己不知道,平时发现便秘或腹泻了,想着过两天就好了,从来不去检查,疼得痛苦不已走不动路才到医院。也有一些人连疼痛的症状都没有,就是发现大便颜色不对劲,他们依然没有重视,殊不知,这些都可能是癌症走近的脚步声。
肠癌通常是指大肠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其发生的部位分别是直肠和结肠。其中,直肠癌又最常见。肠癌的大多数患者是40岁以上的男性,这种疾病男性的患病率要高于女性。患肠癌后,患者会有腹痛、排便出血等不适症状,还有一部分患者的癌症会发生转移,使其他器官的功能发生障碍。
肠癌的发病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年龄、不同地区、性别、饮食以及遗传等因素都会诱导肠癌的发病。
1.饮食习惯
饮食是导致肠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盐、油炸的食物都会造成肠道的不适,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以及纤维的摄入量不足也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2.遗传因素
肠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有肠癌家族史的患者或者是家族中有患肠癌的人群要比其他人更容易得肠癌,因此这类人群需定期检查。
除了上述两种原因之外,长期在肠癌高发地区生活的人们以及长时间腹泻和患有慢性肠道疾病的人群也都是患肠癌的高危险人群。
肠癌来临前的6个症状
肠癌不是突然发病的,和很多癌症一样,肠癌在发病前也会出现一些症状。这些症状主要表现在排便时,出现排便困难、出血、次数增加、大便的形状被改变,同时,还有患者会感觉到腹部疼痛。
1.腹痛
肠癌一般会伴随着持续性的腹痛,这也是肠癌患者的早期症状之一。肠道内的肿瘤对周围的神经造成挤压,会使腹部出现不适或者是腹胀腹痛的感觉。如果肠癌患者出现了肠梗阻,患者的腹部疼痛就会加剧。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肠癌患者都有腹部疼痛的早期症状,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在腹部出现肿块。
2.排便出血
排便出血不一定是得了痔疮或者是上火,也有可能是得了肠癌,排便出血这是患肠癌的一个前兆。当肠道中长出肿瘤后,排便时肠道就会对肿瘤产生挤压和摩擦,排便时血液就会混着粪便一同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由肠癌导致的排便时出血的颜色是暗红色,可通过出血的颜色区别是痔疮还是肠癌。
3.排便困难
肠癌是指在肠道中出现肿瘤,随着肠道肿瘤的不断增大,肠道内的空间逐渐缩小,可供粪便通过的通道也就逐渐减少,排便时也更加困难。很多患者都以为出现排便困难就是便秘,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其实,出现排便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结直肠癌,这是肠癌来临前的症状之一。
4.大便形状改变
肿瘤不断扩大挤压肠道内壁,使肠腔变得越来越狭窄,粪便可以通过的空间也就随之缩小。因此,肠癌患者的大便也就越来越细,当大便变得越来越细的时候要提高警惕。
5.排便频繁
排便的次数被增加,排便的习惯和时间也会随着肿瘤的出现被改变,经常会出现需要排便的感觉,有时还会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的现象。当出现腹痛、排便困难、排便出血、排便次数频繁以及大便形状改变这几种症状时,要提高警惕。
只要出现了其中一个,就要及时去医院就医检查,不要忽略身体发出的求解信号,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放屁异常多且臭
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症状,通常情况下一天能放屁十几个,屁没有臭味或臭味不强烈。但当肠道发生病变,特别是出现肿瘤时会使得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屁连续不断,每天放屁次数增多而且很臭。
如何预防肠道病变?
1.多吃含膳食纤维食物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提高,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是高脂肪、低膳食纤维。高脂肪是引起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因为高脂肪饮食会促进肠道中大量胆汁酸分泌,对肠道黏膜带来刺激和伤害,甚至会诱发癌症。平时可以多吃含粗纤维的粗粮和蔬菜水果等,因为粗纤维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软化粪便,预防便秘。
粗纤维也能减少粪便在身体中滞留时间,减少病变中有害物质和肠道相接触。
另外,粗纤维也能吸附身体中的有害物质,如杂环胺和多环芳径等,并且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减少对致癌物质吸收。
2.保持适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保持适度运动能降低患上肠癌风险,因为运动能加快胃肠道蠕动,缩短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预防大肠癌而且能提高免疫力。
总结
平时要合理安排饮食,多吃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或水果。适当的增加主食中粗粮和杂粮比例,粗粮和细粮搭配着吃。
少吃高脂肪食物,尤其是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因为此类食物会刺激大量胆汁分泌,增加肠道中胆汁量,刺激肠道黏膜而致癌。
要积极防治各种肠道疾病,如慢性肠炎、肠息肉以及慢性痢疾等。
一旦发现是肠道息肉,不管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必须手术方式切除,能最大程度降低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