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前列腺炎(Ⅰ型)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病因较明确,治疗上以抗感染为主,而Ⅲ型前列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过程不很清楚,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有限。
深入研究前列腺炎,明确其发病机制、发现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迫切的现实要求。近年来,人们在前列腺炎的研究投入颇多,对前列腺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认识。
前列腺炎的分类
Ⅰ型即相当于传统的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Ⅱ型与传统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相当。
Ⅲ型指有泌尿生殖系疼痛但采用标准的微生物方法未检测出尿路致病细菌,并进一步细分为IIIA型炎症性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CPPS)(前列腺液,前列腺按摩后尿液或精液中有大量白细胞)和IIIB型非炎症性CP/ CPPS(上述标本中无白细胞)。
Ⅳ型无症状炎症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特异标本(EPS,前列腺按摩后尿液,精液和前列腺活检标本)有白细胞或发现细菌,但无慢性骨盆疼痛症状。这类前列腺炎在既往的分类法中被遗漏,在前列腺增生组织和前列腺癌活检标本,不育症患者精液检查中常发现Ⅳ型前列腺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Ⅰ型和Ⅱ型前列腺炎的病因比较明确,而Ⅲ型及Ⅳ型前列腺炎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认识,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包括:微生物感染,排尿障碍,神经源性疼痛,自身免疫因素,局部细胞因子的升高,间质性膀胱炎,前列腺结石,前列腺血流增加,精神障碍。也有人认为前列腺炎与性激素水平、饮食、过敏、前列腺囊肿及婚姻状态等有关。但还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全有效解释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表现。
前列腺炎的诊断
前列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物理检查,前列腺液、尿液或精液中细菌培养及白细胞计数的结果。由于其临床表现不一,亚型种类多,诊断上相对比较复杂。
1.Ⅰ型前列腺炎的诊断
常突然发病,有寒战、发热和疲乏无力等全身症状,会阴部和耻骨上区疼痛,多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和排尿困难,甚至急性尿潴留。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血、尿的细菌培养结果。可对患者进行直肠指检,但禁忌进行前列腺按摩。血液和中段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应在抗生素使用前进行。B超或前列腺核磁可了解有无前列腺脓肿形成。
2.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症状相近,主要有骨盆区域疼痛和排尿异常,疼痛区域包括会阴、阴茎、肛周部、尿道、耻骨部或腰骶部等部位;排尿异常可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尿不尽和夜尿增多等。长期患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可伴有性功能障碍、焦虑、抑郁、失眠和记忆力下降等。
UPOINT多模式治疗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发病机制复杂,单一治疗疗效难满意,多模式疗法是当前临床治疗趋势之一。Shoskes等提出依据患者UPOINT表型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多模式疗法。多项临床研究显示,UPIONT疗法优于单一疗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依UPOINT分类系统确定前列腺炎患者的表型,针对每个因子都有相对应的特异性治疗措施。慢性前列腺炎的规范化多模式治疗策略包括常规治疗以及基于UPOINT的个体化治疗。
常规治疗包括健康教育、适当运动、生活规律、减轻压力以及避免加重症状的活动及饮食。个体化治疗即针对泌尿方面症状予α-受体阻滞剂和抗毒蕈碱类药物;社会心理方面症状行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并予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器官(前列腺)特异性症状予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植物制剂(如槲皮素、花粉萃取物)和前列腺按摩;感染方面的症状予抗生素治疗;神经系统性症状予神经调节剂(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加巴喷丁)及相关疾病的特异性治疗;肌肉触痛方面症状予骨骼肌松弛剂、针对盆腔的物理治疗、综合物理治疗及适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