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82岁老太太,便秘、食欲减退半月余来我院就诊,遂予以无痛胃肠镜检查,镜下结肠息肉1.5公分。在麻醉团队保驾护航和内镜室团队共同协作下,安全、成功完成内镜下EMR术治疗。
EMR手术是对扁平隆起性病变(包括早期胃肠癌、扁平腺瘤)和通过广基无蒂息肉经内镜下措施(注射和吸引)使病变与其固有层分离,成为假蒂息肉,随后开展圈套或电切的技术。
结肠息肉,简单来说就是异常生长在肠黏膜的肉疙瘩。引发结肠息肉的原因有很多,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27%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2.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吸烟与腺瘤性息肉也有密切关系。
3.炎症因素
肠道慢性炎症可以导致息肉生长,炎症刺激肠道粘膜,产生炎症性息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等。
4.年龄因素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5.缺乏运动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腺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6.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便秘
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
长期便秘的人容易长息肉,这与粪便里的有害毒素反复刺激肠粘膜有关,因此平时多进食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及规律排便是有效预防息肉复发的方法。
通过口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也就是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的数量,也对预防肠息肉有作用。
大多数结肠息肉没有任何症状!少数患者会发生便血,而结肠息肉很多的患者也可能会发生腹泻、黏液便、腹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
因此要确诊结肠息肉主要依赖结肠镜等检查,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结肠镜时才被发现。
95%以上的结肠癌是从结肠息肉一步步转变而来,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时间。
但个体差异不同,有些人癌变的时间还要更短;而结肠息肉发现时很有可能已经在你身体内长了几年了,尤其是2cm以上的息肉癌变几率明显增高。因此,结肠息肉一旦发现应该及时切除。
1.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身体劳累。
2.戒烟、少喝酒,若经常喝酒、长期吸烟会增加了细胞突变的概率。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形成一个良好的生物钟。
结肠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于早晨起床后随人由平卧转变为起立,会发生直立反应,结肠有大的集团蠕动,推动粪便下移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所以便秘者应有意在早晨去厕所蹲5分钟左右,经过一段时日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可以因人而异,养成每日排便一次,在中午或晚上,这不是千篇一律的。
4.合理搭配膳食,重视早餐
早餐后促进胃液、胰液、胆汁、肠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引起胃结肠反射,有利于胃结肠蠕动。便秘者更应重视早餐,并注意食谱的多样化,多食蔬菜水果和麦片、粗粮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避免煎、炸、辛辣刺激性及腌制类食品。因势利导,清晨早餐后去排便自然比较容易排出。
5.适当运动,加强体育锻炼
避免久坐,根据自己的情况,坚持进行有氧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增强体质,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生率。
6.定期体检。年龄≥40岁,无论男女都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预防结肠息肉、结肠癌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24小时咨询热线:
021-69918702
坐诊专家Disease area
患者服务Patient service
就医指南Medical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