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热线:021-69918702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新闻 >
六个因素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赶紧了解!
作者:上海嘉华医院时间:2023-11-13在线咨询
分享到:
导语
introduction
全球每年有230万女性受乳腺癌影响,乳腺癌号称是女性的“头号杀手”。
全球每年有230万女性受乳腺癌影响,乳腺癌号称是女性的“头号杀手”。女性在一生中,患上乳腺癌的几率是十分之一,乳腺癌的阴影时刻笼罩在每一位女性的头上,但是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可达80%-90%。

 

面对如此高发的乳腺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自己身体的管理、发现乳腺癌早期的苗头呢,日常生活中女性如何关注乳腺健康呢?本篇文章带您深入了解乳腺癌。

 

1

乳腺癌概况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导管或小叶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女性占99%,男性占1%。现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的演变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过程。引起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风险因素很多,多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会导致乳腺上皮细胞突变、癌变、发展和转移。

 

目前,乳腺恶性病变在我国仍位居女性肿瘤的首位,被医学界称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长,全国每年新增约21万乳腺癌患者。

 

2

哪些因素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1.家族史与乳腺癌相关基因

 

家族史:母亲,姐妹或女儿患有乳腺癌,其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更高;母亲或兄弟发生过男性乳腺癌,家庭里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也更高。

 

携带遗传性突变:BRCA,ATM,TP53,CHEK2,CDH1等(携带BRCA 突变的女性约70%会发生乳腺癌)。

 

乳腺癌病史:曾得过乳腺癌的女性,再次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也更高。

 

2.超重或肥胖

 

脂肪组织中含有较多胆固醇,胆固醇的结构式和雌激素相似,可以转化为雌激素,刺激乳腺,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3.长期抽烟、喝酒,经常吃高糖、高脂肪等食物;

 

4.经常服用含性激素的药物、保健品,长期使用含有性激素的护肤品;

 

5.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压力大;

 

6.月经初潮早(12岁前来月经)或停经时间晚(55岁后绝经)的女性。

 

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的肿瘤,雌激素水平长期增高,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月经初潮在11~13岁的女性,比月经初潮在17岁后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高2-3倍。

 

⭕绝经年龄大于55岁的女性,比绝经年龄小于45岁的女性乳腺癌患病风险要增加3倍。

 

⭕行经40年以上的女性,比行经30年以下的女性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1倍。

 

女性月经次数不仅和先天卵子数量有关,也会受到很多后天因素的影响。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受到比较大的打击,都有可能造成月经紊乱或者不规律。

 

3

四大症状要警惕

 

 

从癌细胞发展为乳腺癌,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果发现乳房出现了如下变化,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排除乳腺癌风险。

1. 乳头的改变:乳头流出血性的液体,或乳头皮肤出现了糜烂溃疡结痂。

 

2. 乳房外观的改变:乳房出现不对称,一侧大一侧小,或乳房皮肤和轮廓发生改变,如皮肤有红肿、破溃,橘皮样的改变或者酒窝征。

 

3. 乳房肿块:最常见的是乳房肿块。

 

4. 腋窝和锁骨上摸到肿块:觉得有硬块或者厚度有变化,需要警惕,因为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症状。

 

4

乳腺癌如何筛查?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减少癌症的发生是肿瘤防治的重要环节。目前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手段包括临床乳腺检查、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RI)。其中,临床乳腺检查和超声检查在我国应用相对较为普遍。

 
筛查年龄
 

1. 45-69岁的一般风险女性,推荐进行规律性筛查;40-44岁的一般风险女性则按个体化情况选择是否筛查。

 

2. 存在早发乳腺癌家族史且自身携带有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高风险女性,筛查起始年龄可提前至35岁;其他乳腺癌高风险女性,筛查起始年龄可提前至40岁。

 

 
 
一般风险女性人群筛查:
 

1.《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推荐40岁~69岁的一般风险女性人群接受乳腺X线摄影筛查,筛查适宜频率为每2年1次。

 

2.建议联合乳腺X线摄影与超声检查开展筛查。

 

3.对于乳腺组织致密的女性群体,推荐联合乳腺X线摄影与超声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致密型乳女性乳房的结构好似橘子一样,里面既有像果肉颗粒那般柔软的脂肪组织,也有像那些透明筋膜一样致密的纤维和腺体组织。当后者的含量超过脂肪时,我们就称之为“致密型乳腺”。)

 

 
 
高危人群筛查:
 

乳腺癌高危人群包括:有明显乳腺癌遗传倾向者;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LCIS)的患者;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等。

 

1.推荐<40岁开展乳腺筛查。

 

2.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3.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及1次乳腺体检。

 

4.必要时联合乳腺增强MRI。

 

 

 

5

乳腺自我检查怎么做?

 

 

乳腺自我检查可提高女性的防癌意识,有希望在相对早期阶段发现肿瘤,建议绝经前女性选择月经来潮后7~14天进行自我检查。

 
自查做好这四步
Do these four steps in self-examination

一看:站在镜子前,观察乳房双侧是否对称,乳房肤色有无改变、乳头有无凹陷等。

 

二摸:一手抬起,一手并拢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由内向外以画圈的方式滑动触摸乳房,检查有无肿块、硬结。

 

三按:按压检查乳房外侧至腋窝,检查有无肿块。

 

四挤:压迫乳晕,看是否有乳头溢液。

 

6

该如何预防乳腺癌

 

 

1.避免肥胖

 

坚持有氧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中华肿瘤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纳入了12项观察性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队列研究中脂肪含量最高的人群患乳腺癌风险是脂肪含量最低的人群的1.44 倍。脂肪组织也会产生少量雌激素,脂肪量越多,其产生的雌激素量也就越多,雌激素水平高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过度肥胖会增加绝经后乳腺癌发病风险。而规律的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也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

 

2.饮食健康

 

控制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入量,适当地摄入植物脂肪,避免油脂过多摄入导致血脂高、脂肪肝、肥胖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有助于雌激素代谢,从而阻止雌激素过度堆积导致的癌变。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胡萝卜、南瓜、红薯、玉米、全麦面包等。

 

总之,日常生活中,可以增加摄入蔬菜水果、豆类、膳食纤维、鱼类等,减少罐头、油炸膨化食品、碳酸饮料等的摄入。另外烹饪方式很重要,煎煮时间过长导致的焦化物也会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

 

3.避免抽烟饮酒

 

大多数女性没有这类生活习惯,但是也必须强调一下。吸烟会引起多种癌变;饮酒影响泌乳素的分泌,增加乳腺癌的患癌风险。

 

4.管理情绪

 

现代生活节奏过快,女性要承担多样的责任,而这些无形的压力,容易增加女性焦虑、抑郁的风险。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一种压抑、郁闷、紧张的精神状态下,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负面情绪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跟乳腺疾病,尤其乳腺增生等良性疾病相关。而长期处于负面情绪易增加癌症的发病率。所以日常生活中适当地管理好情绪,比如多听音乐、多阅读等,通过转移注意力调控情绪是很有必要的。

 

5.合理使用性激素类药物

 

不要自行使用含性激素的保健品、护肤品。部分化妆品、药品都含有性激素,若长期使用会增加乳腺癌患癌风险。

 

6.定期体检

 

建议40岁以下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相关检查,40岁以上每年至少检查一次。高危人群(乳腺癌家族史、其他恶性肿瘤病史、反复发生乳腺纤维瘤等良性疾病)的体检间隔应更小。

 

在所有的乳腺癌病例中,15%的患者有家族病史。如果你的直系亲属中有一位曾患过乳腺癌,那么你患病的概率会是一般人的两倍,而如果你的直系亲属中有两位曾经患病,那么你得乳腺癌的概率是别人的5倍。这类高危女性更应采取加强筛查、预防性药物等措施,降低乳腺癌风险。

 

7.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明确了成人的睡眠时长为7-8个小时。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绝经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是睡眠时间充足妇女的两倍。新研究负责人切瑞尔博士表示,每晚7~8小时的睡眠可保持正常身体节律,有利于降低癌症危险。

 

 

 

(如涉及侵权可联系作者删除)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疾病的知识,请拨打免费健康热线:021-69918702或在线咨询权威专家QQ:4826590。您会得到满意的治疗指导,在线预约就诊送优惠。您的健康,我们的责任,健康体魄,幸福生活!

在线咨询预约挂号

上一篇:每天连吃三顿!他确诊癌症晚期!这些菜很多人都爱吃→
下一篇:慢性胃炎到胃癌只需五步?想要控制胃病、远离胃癌,需要做好这四件事

24小时咨询热线:
021-69918702

坐诊专家Disease area

患者服务Patient service

就医指南Medical guide

 
医院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450号
公交线路:
可乘坐公交2路,或乘嘉牛线、嘉朱线、嘉安线、嘉钱线等至西门站下即可。
医院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450号
声  明:
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沪ICP备11020357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