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民政部发布《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而在其中约有1.2亿老人听力正在持续性地慢慢衰退,由听力受损带来的困扰,在生活中体现为长期且隐性。
01『听力不好的生活像是少了盐』
人们普遍认为,年纪大了,“耳背”是一种自然现象,没必要小题大做。事实上,这种“自然现象”已成为对老年群体影响仅次于高血压、关节炎的常见慢性病,而跌倒、认知障碍、抑郁自闭等问题,也被证明与听力损失具有强相关性。
家住新疆昌吉的张阿姨,在听损最严重的阶段,面对面坐着说话,只能看到对方的嘴在动,靠看对方嘴型猜对方大概说了什么。长此以往其他人觉得阿姨耳背“理解不清”,阿姨也慢慢的淡了社交,在家里电视也听不大清,只好一个人闷闷在房间里坐着,也不和别人交流。 有时就觉得,聋了就像是傻了,而傻了,生活还是生活吗?
之所以说听力决定了老人99%的幸福,因为拥有好的听力,才可以与人畅快交流,表达心情,感受欢声笑语,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声音的世界,对老人来说,生活就是一潭死水,毫无希望可言。
02『老年人听力下降有哪些特点?』
1、对声音不敏感
初期患者会出现耳鸣以及听力下降等情况,逐渐会对各种声音变得不敏感,比如电话铃声、鸟叫声等,最终则会发展为对所有的声音都没有很强的敏感性。
2、对语言的分辨能力降低
大多数老年人都会出现对语言分辨能力降低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能够听得到声音,但是无法正确的分辨,也无法正确的理解,初期会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场所当中,比如商场或者很多人讲话的地方,最终则会发展为与他人无法正常的交谈,导致老年人出现不愿意说话的症状。
3、出现听觉重振现象
这种情况通常是病理性的,具体表现为别人说话声音比较低的时候,一点也听不到,别人说话大声的时候又会觉得特别吵。
4、进行视觉补偿
当老年性耳聋出现一段时间之后,老年人就会因为自己对声音的判断能力不断下降,而试图用视觉补偿,具体表现为其他人在说话的时候,老年人会特别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情以及嘴唇的变化,希望能够通过视觉来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
5、听力下降缓慢
这种类型的耳聋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因为进展的速度特别慢,尤其是老年人独处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调大电视机或者收音机的音量,因此并不会觉得自己听力下降,在与其他老年人交谈的时候,也会因为年龄相当而同时提高音量,很难发现自己的听力水平在不断的下降,大多数患者都是在于儿女聊天或者通电话时,才会发现自己听不清对方的声音,或者完全听不到。
03『听力开始下降该怎么办?』
首先平时要及时的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同时要戒烟戒酒,因为其中的有害物质会对血管造成伤害,使耳朵因为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
建议老年人经常参加户外运动,促使耳朵以及其他器官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因为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血管健康,促使内耳因为缺血或缺氧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