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热线:021-69918702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科室 > 耳鼻咽喉科 >
鼻咽部良性肿瘤
作者:上海嘉华医院时间:2023-12-19在线咨询
分享到:
导语
introduction
鼻咽部良性肿瘤远少于恶性肿瘤。唐忠怀等(1983年)报告:1974例鼻咽部肿瘤中,恶性肿瘤占1818例,良性肿瘤仅156例(8%)。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占绝大多数。
鼻咽部良性肿瘤远少于恶性肿瘤。唐忠怀等(1983年)报告:1974例鼻咽部肿瘤中,恶性肿瘤占1818例,良性肿瘤仅156例(8%)。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占绝大多数。
 
 
01鼻咽血管纤维瘤
 
鼻咽血管纤维瘤(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为鼻咽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致密结缔组织、大量弹性纤维和血管组成,常发生于10~25岁青年男性,故又名“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咽血管纤维瘤”。该病病因不明。因其源于颅底,肿瘤生长扩张能力强,又有凶猛的大出血,故临床上虽属良性,但发展后期结果严重。
 
【病理】
 
肿瘤多原发于鼻咽部蝶骨底、枕骨及翼突内侧的骨膜,是青春期颅底不规则发育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肿瘤是来自鼻咽部特殊的血管纤维间质者。瘤体由胶原纤维及多核成纤维细胞组成网状基质,其间分布大量管壁薄且无弹性的血管,这种血管受损后极易出血。肿瘤常向邻近组织扩张生长,通过裂孔侵入鼻腔、鼻窦、眼眶、翼腭窝及颅内。
 
【临床表现】症状多在青春期发生。
 
1.出血阵发性鼻腔和(或)口腔出血,出血可为鲜红色血液,常为病人的首诊主诉。由于反复多次大出血,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2.鼻塞肿瘤堵塞后鼻孔或侵入鼻腔,引起一侧或双侧鼻塞,常伴有流鼻涕,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等。
 
3.其他症状
 
肿瘤压迫咽鼓管,引起耳鸣、耳闭及听力下降。肿瘤侵入邻近结构则出现相应症状:如侵入眼眶,则出现眼球突出,视力下降;侵入翼腭窝、颞下窝引起面颊部隆起;侵入颅内压迫神经,引起头痛及脑神经瘫痪。
 
【诊断要点】
 
1.典型临床表现。
 
2.鼻咽镜检查。 
 
可见鼻咽部圆形或分叶状红色肿瘤,表面光滑而富有血管,瘤组织侵入鼻腔可引起外鼻畸形或软腭塌陷。因肿瘤极易出血,禁忌采取活检。
 
3.影像学检查。 
 
CT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瘤体位置、大小、形态,了解肿瘤累及范围、骨质破坏程度和周围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ve angiography,DSA)  
 
可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并可对供血血管进行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
 
5.对于病史不典型或肿瘤扩展至邻近结构而出现相应症状者,有时难以作出诊断,常需与后鼻孔出血性息肉,鼻咽部脊索瘤及鼻咽部恶性肿瘤相鉴别,最后诊断有赖于术后病理检查。
 
【治疗】
 
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范围和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进路。肿瘤位于鼻咽部或侵入鼻腔鼻窦者。采用硬腭进路。肿瘤侵入翼腭窝者,采用硬腭进路加颊侧切口。肿瘤侵入颅内者,需采用颅颌联合进路。因手术中出血多,术前行血管栓塞,术中进行控制性低血压可减少出血。近年主要采用鼻内镜下行鼻咽纤维瘤切除术。
 
02咽部脊索瘤脊索瘤(notochordoma)
 
起源于胚胎脊索残余。胚胎3~4个月时,脊索发育成节段,以后逐渐被吸收,若有残余,出生后在某些诱因作用下,残余上皮迅速增生形成脊索瘤。脊索瘤一般分为颅部(蝶枕部)脊椎部和骶尾部,咽部脊索瘤均属颅部脊索瘤,颅部脊索瘤发生于颅底斜坡处的蝶枕联合处,肿瘤可向周围组织生长,向上累及蝶鞍、鞍旁及蝶窦,向下累及鼻咽部,向后压迫脑干、脑神经及基底动脉。本病好发于中年男性,可破坏局部骨质,属低度恶性肿瘤。
 
【病理】
 
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空泡细胞和黏液基质,瘤细胞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小叶状,瘤细胞大小不一,呈多角形、圆形或不规则形。
 
【临床表现】
 
咽部脊索瘤多位于鼻咽部,常表现为进行性鼻塞、脓性鼻涕、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夜间鼾声、耳鸣、耳闭、听力下降、头痛,有时可有鼻出血及吞咽困难;肿瘤累及视神经及其他脑神经,可出现视力下降、偏盲、眼球运动障碍等。
 
【诊断要点】
 
咽部脊索瘤较少见。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间接鼻咽镜检查可见肿瘤位于鼻咽中线或偏一侧,表面覆有正常黏膜。颅底X线片及CT扫描显示斜坡,蝶骨区及上部颈椎有广泛骨质破坏。MRI扫描还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本病应与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咽癌、颅咽管瘤鉴别。尤其是鼻咽癌累及颅底者,有时难以区别,一般鼻咽癌骨质破坏以岩尖破裂孔区为主,并常伴有第Ⅴ、Ⅵ对脑神经受累。脊索瘤无颈淋巴结肿大,EB病毒血清学检查多为阴性。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切片。
 
【治疗】
 
手术治疗可经硬腭进路或颅内外联合进路切除肿瘤。因肿瘤位于颅底区,解剖结构复杂,若病变范围广泛,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易复发,少数可发生恶变。本病对放射线不敏感,故放疗仅作为术后辅助治疗。
 
03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是颅咽管残余上皮来源的肿瘤。胚胎3周时,外胚叶首端腹侧的部分上皮向内凹陷生长,形成一盲管,称为拉特克囊(Rathke's pouch),至胚胎2个月以后,腊特克囊与间脑第三脑室底部的漏斗相连,以后发展成垂体的两个组成部分。
 
此囊在颅咽之间的管道称颅咽管,蝶骨形成后,颅咽管即封闭,若发育异常,拉特克囊的残余上皮增生,形成颅咽管瘤。肿瘤位于垂体蒂部,向上生长达鞍隔以上,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向后突入第三脑室,压迫下丘脑,向下侵入蝶鞍内,并可破坏鞍底进入蝶窦。本病好发于儿童。
 
【病理】
 
多为囊性,成单房或多房,大小不一,囊壁光滑,厚薄不等,常有多数散在钙化斑。镜下可见肿瘤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间桥和角层蛋白构成。
 
【临床表现】
 
生长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常见症状为:
 
①内分泌失调:肿瘤压迫垂体或下丘脑所致,儿童表现为生长缓慢、发育迟缓(垂体性侏儒症),成人表现为肥胖、性功能低下、乏力、基础代谢率减低等;
 
②视力及视野改变:肿瘤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③颅内压增高:肿瘤突入第三脑室阻塞室间孔,引起颅内压增高,多见于儿童。
 
【诊断要点】
 
儿童病人出现内分泌失调、视力及视野改变,可伴有颅内压增高,应高度怀疑为颅咽管瘤。颅底X线与CT扫描可显示鞍区骨质破坏,瘤内可见点钙化,其中近半数出现沿肿瘤边缘壳状钙化影,是诊断颅咽管瘤的重要依据。MRI扫描可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肿瘤内有无囊性变。内分泌检查可测定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对诊断有一定帮助。本病应与鞍区皮样囊肿、脊索瘤、畸胎瘤及脑膜瘤鉴别,最后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进路有经蝶窦或开颅进路切除肿瘤。术前、术后应用地塞米松、甲状腺素等,可增加手术安全度。病变范围局限者,可全部切除肿瘤;病变范围较广者,难以达到全切,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及内分泌治疗。对部分实质性瘤体体积小于3cm可考虑应用伽马刀治疗。
 
来源:ENT时空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疾病的知识,请拨打免费健康热线:021-69918702或在线咨询权威专家QQ:4826590。您会得到满意的治疗指导,在线预约就诊送优惠。您的健康,我们的责任,健康体魄,幸福生活!

在线咨询预约挂号

上一篇:鼻咽部恶性肿瘤
下一篇:最后一页

24小时咨询热线:
021-69918702

患者服务Patient service

就医指南Medical guide

 
医院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450号
公交线路:
可乘坐公交2路,或乘嘉牛线、嘉朱线、嘉安线、嘉钱线等至西门站下即可。
医院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450号
声  明:
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沪ICP备11020357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