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常见于五岁以下幼女,多与外阴炎合并。由于下列解剖、生理特点,容易发生炎症:
①解剖特点为外阴发育差;
②阴道PH值接近中性;
③卫生习惯不良;
④阴道异物;
⑤间接传播性传播疾病。
病原体: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及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性传播病菌如淋病奈瑟菌、滴虫、白假丝酵母菌等,目前也较为常见。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大量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阴搔痒,患儿哭闹、烦躁不安或手抓外阴。部分可合并泌尿系感染症状。
检查可见,外阴、阴蒂、尿道口、阴道口粘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自阴道口流出。病变严重者,外阴可见溃疡,小阴唇粘连,可遮盖尿道口及阴道口。注意排除阴道异物、肿瘤,外生殖器畸形。
诊断
采集病史应详细询问母亲,询问母亲有无阴道炎病史,结合症状及查体所见常可初步做出诊断。可用细棉拭子或吸管取阴道分泌物查找病原体,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治疗
细菌性外阴阴道炎幼女患儿,可以采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进行治疗,并用红霉素软膏进行局部的涂抹,剂量为1次/天,连续用药7~10天;
滴虫性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可以采用坐浴3%的硼酸溶液进行治疗,并口服50mg~100mg的甲硝唑,剂量为3次/天,连续用药7天;
假丝酵母菌性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可以采用坐浴1%的乳酸溶液进行治疗,并用克霉唑乳膏涂抹局部,剂量为1次/天,连续用药10天;
淋球菌性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可以采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并肌内注射125mg头孢曲松钠,且口服阿奇霉素,1g/次;
支原体、衣原体性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可以采用坐浴3%的硼酸溶液,并口服50mg/kg的红霉素进行治疗,剂量为4次/天,连续用药10~14天;
没有检验出病原微生物的患儿,可采用坐浴方式进行3%硼酸溶液的浸泡治疗,剂量为2次/天,连续治疗7~10天。
文章来源:医知半解
免责声明
1.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原创内容版权归妇产科网平台所有,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如文章内容有误或涉及作品版权问题烦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3.凡向妇产科网投稿作者,投稿人务必保证稿件的原创性,如果稿件因抄袭、侵权等导致纠纷或法律后果,由投稿人本人负责,与妇产科网无关。
4.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用于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