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工作繁忙也要“思虑有度”
北京同仁医院传统疗法科副主任医师陈陆泉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思在五行属土,在五脏属脾,中医情志理论认为,“思则气结”,多思伤脾。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让大脑高度紧张的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而脾胃运化失职,还会让人食欲大减,饮食不化,体态上也不健康。
古人曰“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人知当食,须去烦恼”……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进食时应保持心情平和,精神愉悦,才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一生下来,所有赖以生存的活动都要靠脾胃。而养脾首先要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心情舒畅。
从养生角度讲,无论生活工作多么繁忙,一定要“思虑有度”,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放松身体、心情,这样才能避免情志对人身之本的侵害。
2.吃饭时候,别带着情绪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雅更2016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伴着气愤的情绪进餐会影响人们神经的调节,从而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造成食物消化吸收不完全,极易导致消化不良。
同时,生气时大吃大喝会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极易发生胃炎、胃穿孔、胃溃疡等疾病。因此,生气时不要勉强自己大吃大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