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从中医角度说,春天也是人体容易春困、脾胃虚弱、身体湿气大的季节。
雨水节气过后,湿气大涨,特别是南方的春季雨天特别多,回潮十分严重,外湿的环境容易增加人体内湿气,湿邪困脾,从而引发身体不适,像昏昏欲睡、身体沉重、肠胃不佳、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等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中医认为:湿气不除,后患无穷!因此春季是为身体除湿很关键的一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祛湿呢?此文值得所有人看看!
湿是什么?
形象的说,湿是咱们身体的垃圾,是粘滞的脏东西!体内有垃圾,必然影响咱们身体整体的健康情况。
其实,“湿”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因素,它可以是因为感受了外界的湿邪,比如有些人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就容易感受湿邪。也可以因为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而内生。
湿,有两种,一个是自然界的湿邪(外湿),另一个是身体自己产生的湿邪(内湿)。
1.外湿
这又得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说起,它们都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
湿属于“六气”之一,通常不会危害健康,但是当人体正气不足,湿气侵袭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从而成为“湿邪”,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室潮湿这些条件都容易使人体感受湿邪。这种从外感而发的湿邪,我们称为“外湿”。
外湿为患,人体主要的表现有:头重、体重腰酸、四肢困倦、胸闷、恶心、关节痛、肌肉痛、小便不畅、大便溏泄。
外湿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比如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很难祛除。
2.内湿
主要是由于脾脏功能受到损伤导致的。
现代人贪凉、熬夜、不爱运动,脾胃越来越虚,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伤寒,水湿聚积体内,形成内湿。那么或发为泄泻、或发为肿满、或化为饮邪。通俗的说法就是:拉肚子、水肿、积液。
凡有内湿的人,一旦遇到湿度大的环境,里应外合,极易引发身体不适。而且有内湿的人,吃再多补品都如同隔靴搔痒~
因此,春季祛湿是调理慢性病、拥有健康身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