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
太极拳、八段锦是不错的运动选择,既健脾补气又祛湿。
这两种运动方式,比较松、慢,以意领气,让身体充分舒展,生发人体阳气游走全身,出出汗,带走湿气。
运动按摩脏腑,提升中焦脾胃的活力,更好运化水湿,起到消除虚胖的目的。
2.艾灸
艾灸的确是提升阳气、祛湿的好方法。
艾灸关元穴、神阙穴可以补充下焦元气,扶阳固本祛湿。湿性驱下,容易聚集在腹部,引起腰部游泳圈和小肚子。
(1)神阙穴:肚脐。
(2)关元:肚脐下方4横指处。
艾灸足三里、中脘穴能补中益气,增强胃功能,脾胃互为表里,起到间接补脾作用。
(1)中脘穴:沿着肚脐中线往上推,推到一块硬骨,骨头和肚脐连线的中点。
(2)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4横指宽),胫骨前缘旁开1寸。
艾灸丰隆穴、阴陵泉穴、公孙穴、太白穴健脾消痰湿,增强脾的吸收。
(1)丰隆穴:外踝尖与外膝眼连线中点,胫骨前脊外2横指。
(2)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3)太白穴:足大趾后,内侧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
(4)公孙穴:太白穴后一寸。
3.注意饮食
(1)清淡饮食。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2)调味料祛湿。姜、葱、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身体中寒气、湿气比较大,那么一碗滚烫、热辣的姜澜能够快速的令身体暖和起来,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并且迅速发汗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3)少盐。如果体内摄取了过度的食盐,那么很容易引起水肿,并且体内湿气增加。所以日常饮食最好不要放太多的食盐,这样有助于肾脏排水、去湿气。
4.不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
体内湿气增加,出了不爱锻炼、身体中产生的湿气之外,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长期处在一个潮湿、阴冷的环境,那么外界的湿气就会很容易入侵到我们的体内。去湿气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具体如下:
· 不直接睡在地板上,特别是夏天的时候;
· 阴雨天气减少外出的次数和时间;
· 日常穿衣服、盖被子等等一定要选择晒干的,而不能够穿潮湿的衣物;
· 洗完澡或者淋湿之后要立即擦干水分;
· 卧室多开窗,令空气流通。
5.抓带脉
找带脉,可以从腋窝中点往下画一条垂线,和肚脐这个水平线相交的这个点就是带脉穴。
抓带脉方法:两个手张开,拇指和四指分开,然后把虎口卡在带脉这个位置,最好要卡紧,然后拇指和四指用力往中间抓,把肉抓起来之后再往两边拉,左右手可以同时做,两边拉。这个动作,拉出去一下,完成一次,每天坚持,只到痛感消失。
刺激带脉,有通瘀滞化痰浊,减腰腹部的赘肉,还可以止白带暖宫和治便秘。注意经期和孕期勿做。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易造成湿热体质,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并及时调理。
以上仅供参考,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