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不明原因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因发病率逐渐升高,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粘膜脓便。
IBD与饮食有关吗?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提升,亚洲人群饮食结构的改变,西方化饮食的增加,已经成为亚裔人群IBD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动物脂肪及糖类摄入的增加,导致了肠道菌群改变,动物模型显示西方化饮食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增加有害细菌在肠壁的附着。
需要饮食干预吗?
随着对IBD的深入研究,饮食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因素会越来越受到关注,饮食干预和管理也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中,一旦得了IBD,注意饮食习惯可能会有助于缓解症状,补充缺失的营养和加速康复。
活动期病人该如何饮食呢?
1.宜少量多餐,每日进食4-5次,尽量减轻肠道负担。
2.急性发作期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过滤蔬菜汤,温热适度、软烂的大米粥、细面条等。
3.随病情改善逐渐过渡到低渣、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避免或限制摄入非水溶性纤维,蔬菜可选用土豆、山药、胡萝卜等含粗纤维少的块根类食物,各种食品均应切碎制软。
4.乳糖的消化不良会导致腹痛,腹胀以及腹泻。乳糖不耐受病人应限制牛奶类摄入,疾病活动期也不建议喝牛奶及乳制品。
5.避免进食酒类、糖果、咖啡、冰饮料,这些可能增加活动期临床症状。
6.不食易致敏食物:牛奶、鸡蛋、番茄、花生、马铃薯等具有致敏作用,有些人吃了这些食物易引起过敏,如果某一种食物能引起消化道反应,就要避免食用。
7.若症状较重,食欲下降,可配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